城市发展,交通先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青岛城市格局的变迁,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青岛市沿海开行的第一条公交线,从天泰体育场发往大窑沟方向的6路公交线分钱一张的车票,一天能卖千余元。这条线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不仅见证了岛城公交事业的变迁,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要住敬老院,先去告别6路线岁高龄的市民何士津,出生于1921年。对爱好游泳的何士津来说,自1951年6路线重新开通以来,就成了他前往海水浴场最方便的公交线多年里,无论春秋寒暑,他都风雨无阻地乘坐6路公交车去洗海澡。时至今年,何大爷的儿女们也都70多岁了,凭自己之力已经无法照顾好何大爷了。今年7月初,决定让何大爷住进敬老院。
曾是全国唯一的“青年服务线路线被青岛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条“青年服务线路公交线历代职工一直珍视并引以为豪的荣誉。在一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岛公共汽车公司行车路线路线就专门标注着“青年服务线路线上奋斗了一辈子,从一名默默无闻的驾驶员,一路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青岛市劳动模范陈玉英1969年进了6路,先做乘务员,后学开车,是6路公交第一批女驾驶员。在当时,6路线的始发站大窑沟,是青岛市的地标性,更是青岛市公共交通规模化线网布局开始的地方。
“大窑沟车站的面貌跟当年已经千差万别了,目前唯一留下来的是对面的德式老建筑。”陈玉英回忆,6路线的职工当时就在德式建筑前的空地上吃饭、休息、等待发车。当年的中山路还很繁华,大窑沟则是中山路客流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排队乘车的市民能一直排到小港。“到了上世纪80年代,青岛有了30多条公交线路线这一条。”张丽霞回忆,当时从大窑沟到中山公园共8站,但每天有大量市民去中山公园、栈桥、海水浴场、鲁迅公园等仅有的景点,即使10分钟一趟车,也仍然人满为患。遇到节假日,5分钱一张票,一天能卖1000多元,6路线多人。“乘客基本上都是喊着‘1、2、1’的口号往上挤,场面非常火爆”。
张丽霞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陈旧的罐头盒。1996年,6路线的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无人售票车,那时还是“大通道”铰接式客车,路况也不好,车开起来很颠簸。车票绑在驾驶员身后的栏杆上,想要车票的乘客,只能一摞一摞的往下拽,造成了票据的大量浪费,也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让乘客更方便地拿到车票,张丽霞把罐头盒洗净打磨,提前将车票一张一张摆进去,乘客就可以很方便地自取车票了。
“近年来,岛城的公交车型不断更新换代,从汽油车、柴油车、天然气车,再到现在的纯电动公交车,不论是乘车环境还是驾驶环境都有很大的提升。”公交隧道巴士第六分公司党支部书记金伟玲说。
据了解 ,从1955年被命名为“青年服务线路公交线先后涌现出四位全国劳模。第一代全国劳模张德香,曾四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第二代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张蓉,她的“八个一”服务方法体现了为乘客服务的真情。第三代全国劳模张丽霞,率先提出“无人售票,友情服务”的服务理念,将公交服务推向更高的目标。第四代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岗位能手代表刘艺,她首开“付公交车票价,享导游式服务”先河。
虽然老一代6路人已是两鬓染霜,但“青年服务线”这一服务品牌却依然青春焕发,在公共交通平凡的迎来送往中,演绎着青岛公交的风采。